管理对变革的抵触情绪

变革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在变革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对变革的抵触几乎无可避免,且总以不同的面貌呈现,让变革领导小组应接不暇。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抵触产生的根源,便能意识到它们在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变革领导小组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人们抵触变革往往出于以下几类原因:

1. 面对变化时的自然反应。面临变革时,许多人的天然反应是对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担心新的状态会影响到个人利益,而宁可固守在当前的 “舒适圈”中。
2. 缺乏有关变革的关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抵触变革往往是由于变革领导小组或管理团队未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变革,向变革的利益相关人澄清“变革为什么会发生”、“变革对我来说意味这什么”、“在变革的过程中我会获得哪些支持”这些关键问题。
3.缺乏适应变革所需的技能支持。组织层面的变革通常也意味着工作流程、行为模式等个人层面的变化。如果员工当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尚不能适应这些变化,而组织又未能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提供知识技能培训及辅导)来帮助员工弥补差距,那么来自员工的抵触情绪也就不难预料。
4. 对变革的某些方面并不认同。如果组织已经回答了员工对于变革的疑问,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培训与支持,并采取了措施以帮助他们尽快度过心理适应期,而员工仍然表现出抵触行为,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变革本身持有不同的观点。

对于前面三种情况,变革领导小组可以通过规划和实施一系列变革管理措施来有效地缓解人们的抵触情绪,保证变革项目的顺利推进。

而对于最后一种情况,如果在排除了心理不适、信息不充分、技能缺乏等情况之后,员工仍然抵触变革,往往意味着他们对变革方案本身或是变革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安排持有不同意见。经验丰富的变革领导团队会对这一类抵触抱持欢迎的态度,鼓励员工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并从中挖掘出变革项目的改进机会,例如,量身定制出更有效的变革沟通策略,完善变革方案中的一些细节缺陷等等。

可见,辨识抵触情绪产生的根源是选择恰当的变革措施以缓解变革阻力、甚至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关键。可以通过收集员工对以下问题的反馈来分析他们是出于何种原因抵触变革:

- 你认为变革为什么会发生?
- 你认为变革会对你的工作及个人带来哪些影响?
- 你对变革抱持怎样的态度?什么因素影响了你对变革的态度?
- 你需要补充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尽快适应变革?你获得的培训和支持是否充分?
- 你还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支持,或变革项目的哪些方面得到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变革领导小组未必是收集这些反馈的最佳人选。尤其是对于最后一种抵触变革的情况,可以借助直线经理们在变革项目中的推动者角色,由他们与员工开展一对一的面谈,倾听员工的想法,分析抵触的原因并给予辅导。此时变革领导小组的核心工作在于设计一套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并充分调动直线经理的积极性将之贯彻落实。

以终为始,提升应对变革的能力

也许你早已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书籍中了解到“以終为始”的习惯对于提升个人领导力的重要性。“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同样能帮助我们提升应对变革的能力。

以終为始,是指先明确目标,再依据目标来规划努力的路径,并付诸实施。尽管我们都制定过各式各样的学业、职业或财务目标。但就我们的一生而言,最根本、也最需要尽早明确的目标,恰恰是我们的人生目标,是扪心自问并郑重地回答: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不妨假设以下情形:你正在前往殡仪馆的路上,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抵达之后,你发现亲朋好友齐集一堂要告别的不是别人,却正是你自己。这可能是多年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但请姑且假设这时你的亲人、朋友、同事即将上台追述你的生平。请想一想,你希望听到他们怎样的评价?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你希望你的配偶、子女以你为荣,谈到你时,充溢着对往昔的美好追忆;你希望你的挚友说你总是那么风度翩翩又幽默有趣,还念念不忘你为他们做的那三两件事;你希望你的同事追忆起你自己也引以为豪的工作成绩,视你为值得信赖和怀念的良师益友…

我们的人生目标值得我们去深思熟虑。当我们有了坚定的目标之后,便也不会因为周遭纷扰而轻易迷失了方向,不会因为遭遇变化而不知所措、甚至放弃。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必定会有意外,它们既构成了挑战,也孕育着机会。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坚守信念、朝着目标前行。

通过下面的几个引导步骤,可以帮助我们运用“以终为始”的方法,更好地应对个人变革。

首先:请思考你的人生目标/愿景。
接着,请选择一件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变革事件。假设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变革事件即将结束,你也安然度过。请构想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形:
- 事情的进展如何?
- 你周遭的环境是怎样的?
- 都有哪些人在?
- 你自己的表现如何?
- 此时的情形是否符合你的人生规划?
- 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请用文字记录下你构想的情形。
你也可以画一幅简笔画,或选取一张图片、一件物品、一句话语,将其置于醒目的位置,作为对自己的提醒:即使身处变革的惊涛骇浪之中,也要始终坚守积极的信念!

你能容忍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吗?

变革意味着不确定,意味着在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尚未建立起来时,便要放弃以前熟悉的方式。

面对不断变化的周遭环境,你能否将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视为机遇,而不是布满荆棘和沼泽的丛林?以下是英国心理学家弗汉姆(Adrian Furnham)设计的调查问卷。

  序号  陈述  是否认同
1一位专家如果不能给出明确回答的话,他知道的东西也许并不太多; 
2一份出色的工作必须要对“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有详尽的说明; 
3从长远看,通过解决小而简单的问题,而非大而复杂的问题,可能完成的工作更多; 
4一个生活平静有规律、很少出现意外事件的人,对许多事物都存有感激之情; 
5我喜欢熟人占大多数的聚会,不喜欢陌生人占大多数的聚会; 
6我们的价值观和理念越早相似,就越好; 
7那些每时每刻对生活进行安排的人,可能会错失生活中的多数快乐; 
8相比解决一个简单问题,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更让人感到快乐; 
9那些坚持要得到一个“是”或“否”回答的人,不清楚事情实际上有多么复杂; 
10许多最重要的决定都是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出的; 
11管理者在分配工作时不够明晰,会使下属有机会表现出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2我一直感到对与错之间有显著的区别; 
13如果你不坚持某些基本规则的话,就难以取得什么成就; 
14含糊不清和印象主义的画作对我真的没什么感染力; 
15如果我在考试之前就知道试卷上有多少题目的话,就不会那么担心; 
16有时我会违反某些规定和制度,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17我喜欢用新想法做傻事,即使最后证明是在浪费时间; 
18假如我是医生,我更喜欢精神病医生面对的不确定性,而非外科医生的明确工作; 
19如果不可能为问题找出明确的答案,我就不想再考虑这个问题; 
20如果无法弄清楚别人的思路,我就会感到烦恼。 

计分规则:

对问题1-6、12-15、19-20回答“是”,各得1分;
对问题7-11、16-18回答“否”,各得1分。

分值区间说明:
分值为0-8:您也许热爱艺术、富于创造力;
分值为9-15:这是正常区间,您承认并能够较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分值为16-20:您较为保守,总是直言不讳、黑白分明。

注:弗汉姆(Adrian Furnham),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世界上最多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还担任多家跨国公司的顾问,是Financial Times,Daily Telegraph,The Sunday Times的专栏作家。

变革项目发起人的职责

变革管理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变革项目的发起人在项目过程中能否有效地承担相应的职责,是变革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变革领导小组而言,除了邀请企业高管担任项目的发起人、在项目宣言上签名之外,还需要检视是否协助项目发起人做好了以下这些方面,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他们对变革项目的关键性影响。

项目发起人是否了解他们在变革项目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项目发起人要认可变革管理的价值,并意识到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展现出的对项目的积极而切实可见的支持行为,是变革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

项目发起人是否从始至终都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
“积极参与”,意味着项目发起人不能够只是站在一边旁观、将他们的职责交给低层级的经理或者项目人员,他们需要亲自参与到变革中来;“从始至终”,则意味着全程参与:从项目启动到项目完成、直至形成固化的行为模式,有影响力的项目发起人不会中途消失或者只呆在幕后。

项目发起人是否致力于为变革项目建立强大的支持网络?
变革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支持和参与。项目发起人要明确哪些高管或者经理的参与对于变革项目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并致力于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项目发起人与员工的交流是否直接有效?
项目发起人需要直接与员工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变革的原因是什么;不变革会带来哪些风险;以及为什么变革需要现在发生。

项目发起人是否将该变革项目相较其它工作做了优先级排序?
项目发起人自身的行为、态度以及在不同场合下与员工所做的沟通,会影响人们心中的工作重要性排序。如果项目发起人希望整个组织的员工都能拥抱变革,则他们自身首先要表现出对变革的坚持。

项目发起人准备好应对抵触了吗?
项目发起人要准备好如何去应对组织中对变革的抵触情绪——尤其是来自其他高管或中层管理者们的抵触。项目发起人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分析抵触情绪产生的根源,并就如何应对抵触情绪给出建议。

项目发起人准备好庆祝成功了吗?
为变革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庆祝,是为变革积蓄能量、促进变革持续深化的重要举措。项目发起人在正式及非正式的场合对员工的努力给予认可,这对于增强人们对变革的信心、促进最终目标的达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项目发起人能否避免“昙花一现综合症”?
一些组织总是持续不断地引入新的变革举措,但没过多久之后便疏于跟进甚至放弃。这种“昙花一现”的状况使得变革难以扎根并真正发挥实效。在引进新的变革举措后,如何确保这些新举措不会成为下一朵“昙花”,也是项目发起人的一项重要职责。

变革沟通的最佳实践

变革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基于对变革项目中“人”的因素的理解,在变革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与利益相关人开展持续、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更快地从知晓变革到最终接受变革,对于变革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变革领导小组可以对照以下变革沟通的最佳实践来检视您为变革项目制定的沟通策略,识别可以改进的方面。

是否选择了组织中最合适的人来沟通变革?
变革领导小组往往容易依赖于项目组内部来开展变革沟通。而变革管理领域的权威研究却显示,员工看重的是来自于组织中这两类人所传递的信息:一是高层的领导者,他们能提供关于存在哪些商业问题以及为什么要变革的信息;二是员工的直接领导,他们能提供关于变革会给个人带来怎样影响的信息。

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变革”以及“如果不变革会有什么风险”两个问题?
当员工获悉变革后,首先想到的问题总是“为什么要变革?”。尽管高管们的沟通总离不开对未来的愿景描绘,项目团队又往往对变革中的创新细节津津乐道,但请务必确保您的第一次沟通阐明了“变革为什么会发生”。变革领导小组也需要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强调“为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当第一次变革沟通距离变革项目的真正实施间隔了较长时间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是否回答了“变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要及早回答WIIFM-“变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无论企业高管和直线领导的态度如何,对员工来说,是否接受变革终究是个人的选择。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的一个关键,是要明白他们个人最关心和看重的是什么,以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方式来阐述变革会对他们带来什么影响。

对于变革涉及的关键信息,是否重复传递了5到7次?
员工最初获悉变革时,他们的关注焦点通常是“变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容易过滤掉其它细节信息。为了确保他们尽可能完整地接收到组织希望传递的关键信息,则需要在不同场合、通过不同的方式反复强调这些信息。

是否找到了最有效的沟通渠道?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员工沟通变革的关键信息。除了常见的会议沟通、一对一沟通,电子邮件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午餐学习、有奖征名以及其它更为创新的方式来与员工沟通,并收集他们的反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一对一的沟通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但在变革项目实施的关键节点、针对特定的利益相关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其价值不可小觑。

是否为双向沟通创造了机会?
变革领导小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与员工展开双向沟通的机会,让员工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对员工的疑问也能够给予及时解答,缓解他们的顾虑。这样的双向沟通往往能推动员工更快地接受变革。

是否协助变革项目的沟通者做好了准备?
变革领导小组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帮助合适的变革信息传递人实现更有效的沟通。一些具体的工作包括:与他们分享需要被传递的关键信息;协调不同的沟通者以确保所传递信息的一致性;对信息传递的先后顺序进行规划等。

是否使用了评估工具来衡量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变革沟通并不是一项只要制定好计划并按部就班实施即可被标记为已完成的工作。您需要衡量员工是否已经获知并且正确理解了关键信息。合适的评估工具会帮助您辨识哪些关键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传递,以及哪些信息被员工错误解读了,从而帮助您调整、优化您的变革沟通方案。

导读:从创意到创新

在产品更迭加剧的21世纪,人们热烈地追求个性与新意,企业为了满足多样的客户需求、创造更多的利润,也在寻求更多的创意。然而,仅有好的创意是远远不够的:西奥多•李维教授 早在1963年刊登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章 – 《光有创意不够》(Creativity is not enough)中就指出,拥有创意并不是企业发展的点金石,企业需要的是以有效的方式将创意付诸实施,即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为了能跨越从创意到创新的鸿沟,作为企业管理实践主体的个人应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桥梁与催化剂的角色;而从组织角度来看,大型组织因其独有的特性,往往能很好地接纳与孵化创新。该文在当时以前瞻性的思想辨析了企业在创新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其内容和观点对于现今企业的创新管理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创意到创新(一):创意与创新的鸿沟
从创意到创新(二): 跨越创意与创新的鸿沟
从创意到创新(三):组织与创新的激辩

从创意到创新(三):组织与创新的激辩

不管我们谈论的是公司、工会、还是政府,大型组织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定的秩序,产生服从性和使命感,以完成特定的工作。只有通过遵循可预测和可知的规范制度,组织内的人员才能高效地达成最迫切的目标。

这样看来,组织与创新似乎天生就格格不入,而组织和顺应则是水乳交融。为了能让创意尽情发挥、创新有序推进,组织应当营造“宽容的环境”,这其实是在攻击“组织”这个概念。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不能让纷繁的构想和创意毫无约束地不断传播。

以上论点便引出了一个看似可怕的问题,即如果顺应和刻板是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而这两者反过来又会抑制创新 – 例如组织要求创意提出者把创意转变成创新成果的所有过程细节交代清楚,结果会让创意提出者感到窒息 – 那么这一切是否意味着大型组织会因为不适合创新而面临恐龙灭绝般的厄运?

事实上恰恰相反,依托大型组织的组织特性,大企业的创新管理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首先,大型组织的经济基础雄厚,可以分散风险,也可以由参与执行创新的许多人共同承担风险;其次,大型组织还有一种组织机制能够防御所谓的“大型组织保守症”:一些研究表明,相对严格的组织能够把自己的组织架构建立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这将为有创意但不具责任感的个人提供一个组织庇护。

导读:从创意到创新

从创意到创新(一):创意与创新的鸿沟

从创意到创新(二): 跨越创意与创新的鸿


从创意到创新(二):跨越创意与创新的鸿沟

企业要跨越从创意到创新的鸿沟,就需要创意的实践主体 – 企业中的个人在这一过程中担当起主导的角色。然而,由于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层级、扮演的角色不同,导致个人在企业创新管理活动中所面对的挑战和需要克服的阻碍也不尽相同。

以创意提出者为例,他们的创新思维往往非常活跃,常拥有很多大胆的奇思妙想。但他们通常并不了解组织将创意的想法转变成企业预期商业结果的管理过程,因而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提出创意自然而然就能启动实实在在的创新管理活动。其次,正是由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带有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着手推进创意实施的责任推给了其他人,他们从不跟踪创新工作的落实情况,并认为自身的工作责任在创意提出后就结束了。最后,由于创意提出者很少能够将自己的构想以一种恰当、有说服力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给他人,因此企业往往一方面抱怨好的创意“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忽略了许多出色的创意。

从企业运营主管的角度而言,他们通常是排斥那些未经深思熟虑的新构想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处理那些没完没了、需要立即做出决策但又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因此当下属向他们提出许多精彩的创意来帮助改进工作时,他们通常不予采纳,因为对他们来说每一个创意的提出和执行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而他们的问题本来就已经很多了。当然,如果创意提出者就是运营主管的话,那么该条创意的实施就会相当有效了:这种从上而下的推行方式将快速提升下属的认同感,并促使他们高效地实施创新。

针对以上两类角色所产生的个人阻碍因素,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其一、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培训等方式在组织内部树立并推广正确的创新概念,增强创意提出者的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管理技能,鼓励他们在提出创意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 – 为创新实践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案;同时公司的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恰当的责任机制来挑选出优秀的创新领导者。
其二、针对如何有效展示创意,并使创意被采纳的挑战,作为下属的创意提出者可以根据每个主管因个人经历和个人特质而对创新持有的不同态度,采取顺势而为、适应组织内部环境和负责任的举动,即在提出的创意实施计划中提供该项创新举措所涉及的风险和如何予以实施的具体管理细节。

总体来说,跨越创意与创新的鸿沟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创意提出者和主管人员的个人因素。在了解了这些阻碍因素产生的原因之后,企业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推进创新实施。

导读:从创意到创新

从创意到创新(一):创意与创新的鸿沟

从创意到创新(三):组织与创新的激辩

从创意到创新(一):创意与创新的鸿沟

诸多企业在其创新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混淆了“拥有创意”和“实施创新”这两个概念:它们被笼统地称为“创新”。如此不清晰的定义导致企业在实施创新时仅停留在创意想法的提出,却没有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步骤将创意转化为最终的价值创造。这样的“创新”不但没有达到推动企业进步的目的,相反的,操作不当所产生的副作用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创新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识到产生创意实施创新之间的巨大差异。

“假设你认识两位画家,一位告诉了你他的绝妙构思,却没有动笔去画;而另一位拥有同样的构思,并把它画了出来。你显然会说后者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伟大画家,但对于前者,你显然不会做出同样的评价,你最多只能说他是个大‘话’家。”西奥多•李维教授是这样以拥有画的绝妙构思和创作绝妙构思的画来阐释创意与创新之间的差别的。

同样的问题对应于企业创新则表现为“发挥创造力”与“成为创新实施者”之间的差异。拥有创新思维并发挥创造力相对比较容易,而成为创新实践者并推动创新实施是比较困难的。一个好的创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企业开阔视野,但面对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 创造价值,企业需要做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管理活动,来创作企业的“创意之画”,并以此为客户和企业带来价值 –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在现代企业中,从来都不缺乏丰富创意和精妙构思,企业却没有按预期进行创新实践,其原因是企业缺乏将创意转化为商业成果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组织能力,缺乏那些有能力将创意付诸实践的人才。

因而,在企业践行创意的过程中,重点在于招揽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管理经验的人才来实施创新,用实践来验证创意的可行性。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培训来营造恰当的企业文化和创新氛围,并挖掘那些具有胆识、行动力和韧性的人才来领导创新。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才能从拥有创意提升为创新实现,从而跨越遍布于创新之路上的鸿沟。

导读:从创意到创新

从创意到创新(二):跨越创意与创新的鸿沟

从创意到创新(三):组织与创新的激辩

从生态系统看医改迷局

2013年10月,中国迎来了国庆64周年。过完了长假,短短的十多天里,全国各地发生了10起重大的医疗纠纷,所有的后果都指向了暴力袭医。鲜血染红了白衣天使的衣袍,再一次把医患关系的矛盾展现在了国人的面前。

仔细整理医疗的生态系统,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蛛网密布的体系,太多的利益相关方纠缠在里面,政府、企业、个人,每个人的诉求都不一样,而媒体的介入,让这摊浑水更难看透。医患关系的矛盾背后,其实是更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奥巴马的医疗改革也进入了困难时刻。在共和党保守派的要求下,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至少三次提出不同版本的临时拨款议案,这些议案都与阻挠奥巴马力推的美国医疗保险改革实施内容相捆绑,但都没有得到民主党掌握的参议院的通过,最终导致联邦政府预算没有着落,联邦政府不得不停摆关门。

在大国医改进入深水区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复杂的医疗生态系统,去辨析各方的利益与诉求,看清重重矛盾的背后,到底暗藏着怎样的玄机。

复杂的医疗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