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如火如荼地拉开了战幕,虽然正式考试只有短短几天,但围绕高考的经济大战却早已展开。从倾注全家心血的爱心营养餐,到影响市民们日常生活的交通管制,一批学生的高考俨然成了全社会的高考。曾经有人做过一份统计,“从70年代的考生参加一次高考所需的5毛钱,到如今经历一次高考平均要花约4万元,30多年来,中国考生的高考成本增长8万倍。”
“考生医用兴奋剂”、“考生专用小型吸氧袋”、“高考保姆”……这些新把戏,你听说过多少?从备考期间一直到考试结束,有哪些行业的商家们沾上了高考的光呢?
考前准备市场:想要身心兼顾,买个安心
在医药行业,各类号称“提升补脑”的保健品已经屡见不鲜了,只需加上“考生”这个名号,成本连10元都不到的保健品可以卖到200元一盒。从每年3月起,此类保健品就进入了热销期,并在高考前两个月达最高峰,而顾客几乎清一色都是学生家长。
吃了各种补脑保健品,还远远不够,高考前补身体的方式几乎是全方位的。你用过吸氧袋吗?听说吸高压氧可以舒缓压力、提高记忆,不少机灵的商家立马推出了“高考专用小型吸氧袋”,医院的高压氧舱服务也吸引了不少考生。
补完了身体,还有各种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乘虚而入,机灵的投资者们拉上高考状元吸引人气、顺带推销考题册和补脑药,每场咨询会门票都在50元以上,有的高达几百元,仍然有络绎不绝的参加者;一些家政服务公司还在考前两个月推出了“高考保姆”,除了烹饪营养餐、提供接送服务之外,多了一个“心理疏导”的功能,价格当然也比普通保姆高出不少。
尽管不少考生吸了氧、打了针,成绩也没有什么直接改善,心理压力反而更大了,但很多家长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大把花钱,不少商家正是利用了顾客“不给孩子用,感觉就不踏实”的心理,赚得年内最重的一桶金。
考时主战场:这些“顶级装备”,买个放心
为了让孩子在考试期间减少奔波,有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各大酒店的“高考房”应运而生。在近年来的高考中,酒店行业成了各个行业中受益最突出的一方,主城区和邻近考点的客房往往在高考前夕就被抢订一空,哪怕坐地起价,涨个一两百,依然有家长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而这股订房热潮,将一直持续到学生们考完后的通宵派对和毕业旅行。
与考生出行相关的,还有出租车行业。往年提供的“高考接送”出租车都会被预订一空,现在“专车”火了,百度文库还和去哪儿网联手推出了“高考状元专车”,用18万元以上的舒适车型接送考生,神州专车、滴滴打车等专车软件也都为高考推出了专项服务,争夺“高考”这块肥肉。
此外,上海高考在英语听力部分特别要求考生自己携带收音机,这样一条规定使原本有些黯淡的收音机市场一下子火爆了起来。尽管这辈子可能也就用这么一次收音机,但是为了保证收听效果,价格对掏钱包的家长们而言已经不在考虑因素之中了。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收音机厂商绞尽脑汁地贴上了“高考”的标签。上海今年有5万考生,其中还有不少人一口气买了两三个收音机作备用,这一市场之大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文具市场也受到了“只求最好”心态的影响,高考前夕,文具商店与高考有关的2B铅笔、黑色水笔销量上涨了20%,如果贴上“高考专用”字样,卖的会更好。
后高考市场:尽情消费,买个舒心
高考一结束,考生们还有大量的压力亟需释放。在这个时间点上,有更多的商家可以参与进这火热的“后高考经济”。在各大数码商场,一张高考准考证或者高考成绩单,成了买数码产品可打折的凭证;旅行社推出了大量“考生游”,在风景区里,考生可凭中、高考准考证享受不同幅度门票减免的优惠;不少 KTV 纷纷打出“凭高考准考证定包厢可享受折扣优惠”的广告标语,眼镜店也可凭准考证享受配镜折扣。
高考的重要性牵动着考生和家长的心,难得感性消费一回无可厚非,也正是因为这“难得”,助推了高考经济的热潮。对企业而言,如何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做到营销得当而非坑蒙拐骗,是一件考验道德底线的事。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