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寒冬,你的押金还好吗?

共享单车可能是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最热门却也冷却得最快的创业项目,以摩拜和ofo的橙黄大战拉开序幕,也以橙黄的最终对决收尾。

从共享单车的战役伊始,所有人可能都能意识到最后市场上将只剩下摩拜和ofo,而最后的最后,摩拜和ofo也极有可能变成一家人。毕竟在打车领域,滴滴和Uber盘斗多年也不过就是这样的结局。

但是近乎疯狂入场过程却依旧无法避免,我们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单车品牌前赴后继地进入市场,红橙黄绿蓝靛紫,阻拦创业者的不是对市场的判断,也不是资金的短缺,而是挑不出一款新的色号。直到今年6月,在已有共享单车倒闭的情况下,市场上依旧有新的玩家入场。

但随着冬天的来临,与共享单车相关的关键词一下子从“共享经济”“创业风口”急转直下,变成了“退押金难”“跑路”。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的已披露数据显示,倒闭、停运或是转让共享单车的平台已经有60余家,随之而来的是沸沸扬扬的押金挤兑风波,规模不小的小蓝单车、酷骑单车等单车运营公司在公司倒闭后均无法顺利将押金退还给消费者。共享单车的押金在200-300元不等,而小蓝单车和酷骑单车的用户量均超过千万,有多少押金尚未退换不得而知,但一定不是个小数目。

这样的狂热和不负责任,也许看看创业者究竟怀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做这件事,就不难理解了,他们其中固然有真的想与摩拜、ofo一较高下的,但更多的是迎着风口而上,抱着“做大之后卖掉”的心理的投机者,更有甚者,则是直接将共享单车的押金当作了圈钱的工具。

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是个一直被追问的问题,依靠用户骑车收费盈利的理想模式在激烈的“免费”竞争中沦为泡影,即便是摩拜和ofo,也依旧处于持续的烧钱状态,只有当寡头垄断形成时,盈利才能够真正实现。但对许多单车创业者来说,盈利不是目的,被收购才是。

创业的结局是被收购,这并不罕见,在BAT的“阴影”之下成长起来的创业公司,已经难有完全独立的机会,能被巨头看上也是意料之中的理想结局了。但创业的初衷绝不应该是被收购,一旦心里所想的是尽快被收购套现,实现自身的财务自由,那么创业者的努力很可能就止于讲故事,画大饼。千千万万的创业者,大公司不可能当所有人的接盘侠,梳理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才是一切创业的根本。

那么,这些形形色色的单车品牌,究竟有什么是值得收购的呢?是独特的用户群体吗?还是那几万辆已经坏了一半找不到另一半,收购了还得重新刷漆比新造一辆都麻烦的小破车?通过收购,摩拜或ofo能显著提升其市场份额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这些创业者们一厢情愿地做着什么春秋大梦呢?

而另一部分更可恶的人则是利用共享单车的押金进行融资。运营町町单车的南京铁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资,而酷骑单车的CEO同时是一个P2P信贷平台诚信贷的CEO,用户押金走向究竟如何始终成谜。

甚至还有三四线城市出现了加盟制的共享单车,某共享单车公司采取合伙人模式——以每辆1100元的价格向合伙人卖出单车的所有权、租金收益权和3年的广告收益权。这些公司在其加盟页面开头,都会宣称共享经济是难得一遇的风口,是实现财富指数级增长的良机,一旦加盟其共享单车,便可“坐在家里收钱”。在加盟模式中,平台方不会向加盟商收取高昂的技术费用,但代价是共享单车经营过程中的押金由平台保管,并不经过加盟商;而租金收入也会先到平台方的银行账户中。

这种模式仿佛更高明了一些,不仅聚拢了押金,还吸纳了零散的投资,但共享单车在三四线城市的水土不服让加盟制最终的结局仿佛也依稀可见,只不过这一次的“受害者”更多是加盟商。

令人尊敬的创业者们,有人在探索浩瀚的宇宙,有人在造福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有人想解放人类的双手,但没有人是想捞一笔就跑了的。冬天是很冷的,真希望资本的寒冬把没穿衣服的都赶紧冻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双创”一年贡献1200万就业机会

start up


“双创”一年贡献1200万就业机会:针对化解产能过剩可能导致第二次下岗潮的到来,发改委主任表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解决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出双创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作为市场协调者的政府,还需要鉴别真正的价值创新,并为其转化为商业结果提供制度保障。这样由创业者带来的1200万就业机会才可能是长久稳定的。
图片来源: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格瓦拉与微票儿合并

0336978554c7d7b00000158fc73c327


 

格瓦拉与微票儿合并:世界是创业者的,最终还是BAT的。随着格瓦拉与微票儿合并,在线票务市场成为了BAT的囊中物。注重用户体验的格瓦拉曾通过一系列的创新赢得口碑,在线选座、预售,影片营销,都开创了行业先河。然而面临BAT的流量和资金注入,跑得好却不够快的公司压力巨大,这也是资本市场的残酷所在。

 

图片来源:网络

 

咖啡馆:可能是最牛的创业孵化器

0d4ef8ce5aba840c15fe3c03f78a1bc4

人们都曾听说过惠普车库的故事,那间古老、简陋的木制车库,尽管面积只有30多平方米,却被公认为是世界顶级高科技园区硅谷的发祥地,也是许多心怀创业梦想的人渴望前往朝圣的所在。不止惠普,苹果、谷歌、亚马逊都诞生于小小的车库,车库已经成了当之无愧的美国最传奇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如果许多年后,中国也能诞生这样白手起家的伟大企业,故事的发生地可能要换个场所了了——它们可能诞生于咖啡馆。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天都有众多满怀激情和梦想的创业者投身其中。创业为主题的咖啡馆已经成了新型孵化器,它们关注初创企业,所做的远比人们想象得多。

 

1.联合办公

创业主题咖啡馆大多数都提供开放的办公场所,帮助创业者解决办公成本过高的问题。在很多咖啡馆,创业者只需每人每天点一杯咖啡就可以在这里享用一天的免费开放式办公环境。这种模式不仅灵活又便宜,更重要的是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以车库咖啡为例,其“常驻”的创业团队大约有10个,并仍有新的团队不定期“入驻”。除了不定期前来的各类投资者,创业者之间还会有各类资源的无偿互助。2011年底墨迹天气的创始人之一赵东从墨迹天气退出,来到车库咖啡第二次创业宣告失败。后来他在这里和做了7年开源技术的汪金保一起成立了30多个开源技术开发者形成的车库开源技术小组,帮助早期创业团队解决技术问题,同时推广开源技术。

 

2.整合社企资源

车库咖啡还有“车库咖啡会员俱乐部”这一个业务(又称车库认证团队),这个部门的工作就是整合大厂商资源,帮助早期创业团队降低创业成本。阿里云是第一个支持的厂商,给予每个团队几千块的免费服务器带宽,之后,微软,基调,品高等30多个大厂商纷纷加入,每个厂商都给创业团队提供了几千到几万不等的免费产品。

除了厂商支持之外,创业咖啡馆还帮助整合了诸多社会资源,上海的 IPO Club 和杨浦区政府合作,为公司注册提供绿色通道;和中国银行合作,为创业公司银行开户等提供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和相关法律机构合作,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基础法律服务等等。

 

3.连接人脉与资本

有人说,创业咖啡馆真正卖的是知识、信息、经验、人脉、资本等,通过偶遇、讲座与沙龙等来体现。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价格低廉的办公场所,还让自身成为了人脉与资本的对接场所。随着这些咖啡馆的氛围越来越好,它们成了创业的孵化器、投资人的项目库。

北京千寻咖啡馆有个特色活动“千寻汇”,每月一次,届时京城各大媒体记者、投资人、互联网创业者云集于此,与一位业界大佬分享最接地气的创业经验和最前沿的 IT 动态。杭州福云咖啡现在的重点是做投融资服务,也就是做创业方与投资方之间的中介。福云咖啡创始人寿远表示,有些创业团队缺乏商务谈判的经验,不了解VC需求,而很多VC也在为找寻优秀的项目烦恼。福云能够依靠人脉和经验,更专业地帮双方去配对,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甚至有投资人直接投资创立的咖啡馆,比如3W 咖啡,它的股东都是知名互联网企业家、互联网上市公司高管、著名投资人。如真格基金徐小平、红杉资本沈南鹏、腾讯联合创始人/COO 曾李青、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著名主持人/乐蜂网创始人李静、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姜皓天、枫谷投资董事长曾玉、松禾资本董事长罗飞等。3W咖啡旗下有NextBig基金,用于投资优秀的团队。

这些咖啡馆大多没有实现盈利,也许它们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也并未在意。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车库咖啡会因为资金的问题无法坚持,方法永远比问题多,也不只一家我们服务过的团队表示愿意每年捐款支撑车库咖啡活着,帮助更多的新创业者”。

不同的创业咖啡馆,各有各的定位和发展愿景,有的只是单纯让互联网朋友们交流聚会,有的专注于办公,有的侧重于投资,还有的则发展到了互联网领域之外。不论如何,它们都呵护并且助力着年轻的创业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会聊起“那个诞生于咖啡馆的伟大企业”。

 

图片来源: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Peter Thiel “创业公司应聚焦小市场大份额”

peter thiel


Peter Thiel “创业公司应聚焦小市场大份额”:《从0到1》作者、“硅谷创投教父”Peter Thiel来到北京,分享了他的创投秘诀。Peter认为,只有自身具备独特性的企业,才能成功,特别是科技企业,只能成功一次,之后再去重复模式是不能成功的。同时,创业公司需从小市场切入,迅速获得垄断,看重的不应是市场规模,而是所占的市场份额。

图片来源: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阿里巴巴成立“香港青年企业家基金”

阿里巴巴成立“香港青年企业家基金”


阿里巴巴成立“香港青年企业家基金”阿里巴巴将拨出10亿港元,成立“香港青年企业家基金”,帮助香港年轻人在淘宝及天猫的平台上创业,并将产品与服务销往内地。就在一周前,蚂蚁金融推出了8000万美金的贷款计划,帮助女性企业家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出售产品。改善生态系统与向政府示好,最近在风口的阿里需要释放积极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