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创新(二):如何适应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

领先用户的产品开发和无偿公开行为对于其自身和其他用户来说都带来了收益,比如,提升了产品使用的便利性,满足了用户对产品的独特需求。然而产品开发活动从“以制造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对一些传统的制造商而言却是麻烦又痛苦的,他们不得不对长期保持的业务模式进行根本改变,以适应这种变化。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用户创新也为制造商带来了机遇,比如,用户创新可以提高制造商创新的成功率。研究表明,制造商开发的产品商业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制造商创新者没有很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而用户的创新可以增加制造商关于用户需求的信息,从而提高他们新产品推广的成功率。

那么制造商怎样能够适应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系统,并从中获利呢?以下是三种可能的路径。

第一,生产由用户开发的产品。企业可以识别有价值的用户创新并进行大规模生产,或者在用户创新思想的基础上开发和生产新产品,从而创建一项有利可图的新业务;制造商还可以通过整合许多相互独立的领先用户开发的产品的特征,创造出具有独特商业吸引力的产品;制造商也可以选择为用户提供定制或“代工厂”服务,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或更低成本地生产出用户的设计方案而使自己与众不同。这类商业模式在许多领域中已经非常发达,比如专门根据订单生产机械部件的机械定制工厂、定制电子产品的电子装配工厂等。

第二,提供产品设计工具或平台产品以便于用户创新。制造商可以通过提供能方便领先用户进行产品开发设计的工具箱,或者提供便于用户修改的“平台”产品,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完成设计过程,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用户。比如铿腾公司(Cadence)就为那些喜欢自己设计定制半导体芯片的公司甚至个人提供设计工具箱;摩托车行业的哈雷-戴维森公司(Harley-Davidson)则销售供用户自己进行售后改良的平台产品。

制造商在向用户销售平台产品或设计工具之后,还可以尝试将用户在他们的产品上开发的有价值的创新加以系统整合,从而与第一种战略相结合。以StataCorp公司为例。StataCorp公司生产和销售一种用于统计的专用程序——Stata软件。这家公司在销售基本系统的同时捆绑了许多统计检验软件包和设计工具,这样使得用户可以在Stata平台上开发新的检验程序。包括一些统计学家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在内的领先用户发现这些功能对他们的工作和开发自己的检验程序非常重要。他们中的很多人随后会在用户建立的互联网站上无偿发布他们自己开发的检验程序,其他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网站下载这些检验程序,并对其进行测评、评价及改善。StataCorp公司的员工则随时监测用户网站的活动,密切关注那些许多用户都感兴趣的新的统计检验程序。然后他们将最受欢迎的统计检验程序整合到他们的Stata软件中。最后,StataCorp公司获得了一个新的商业化的检验程序模块,且这个由用户开发并无偿公开的附件软件为StataCorp公司带来的利润超过了公司自己开发和销售的其它附件软件。

第三,提供互补的产品或服务。许多用户在创新时需要互补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可以从互补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利,制造商也可以通过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来获利。比如,IBM销售预安装了开源软件的计算机服务器,随着相应软件的普及,IBM的服务器也被销售出去并且获得了利润。

本文根据《Democratizing Innovation》一书的部分章节改编。原书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创新管理教授Eric von Hippel。

民主化创新的关键:找到领先用户

民主化创新(一):用户创新与创新民主化

民主化创新(一):用户创新与创新民主化

传统观点认为,新产品和新服务是由制造商开发的,这种观点曾在商界和大众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然而许多研究一致发现,很多用户正在不同领域进行着产品改良与开发的大量活动,在某些行业中,用户创新的比例甚至高达40%。比如:风帆冲浪运动爱好者为了使这项运动更为安全也更加刺激,自己动手制作冲浪板;一些外科医生为了解决外科实践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自己对医疗设备进行开发与改良;许多图书馆因自身需要而改良了在线书刊目录查询系统,其搜索效率远远超出了系统制造商提供的解决方案。

这些自己动手进行产品创新的用户被称为“领先用户”,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对新产品或新服务的需求领先于市场中的主流用户群体;经常主动地提出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解决方案,提前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而不是等待制造商来开发。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领先用户会选择自己来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呢?

第一个原因显而易见:制造商开发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上的所有需求。大部分制造商为了追求较大的客户群体和高额利润,都倾向于针对主流需求来开发新产品。然而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是有很大差异的,企业的这种战略就会使得许多有特殊需要的用户对于市场现有产品或服务不满意,因而自己来开发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当然,特殊需求用户也可以选择付费让定制制造商为他们开发一个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产品,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愿意且有能力为产品开发付费,而且制造商因其专业度能够更快、更好、更廉价地设计和生产定制产品。那为何很多用户仍然选择自己进行创新而不是委托定制制造商来开发产品呢?这是因为,用户和定制制造商之间的利益往往存在重大分歧:用户希望在能负担得起的前提下尽可能精确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定制制造商则希望结合已有的问题解决元素和未来其他人可能会需要的解决元素来解决问题(即使这样做使得方案无法完全满足当前顾客的需要),从而降低他们的开发成本。

领先用户自己开发新产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创新的过程是有价值的,他们会因为非常享受产品开发的过程本身而选择自己开发新产品。另外,攻克难题所带来的快乐也是许多个人创新者解决问题的动机。例如,你可以尝试给那些填字游戏爱好者一个完整的谜底,尽管这正是他们非常努力想要得到的东西,但你很可能会遭到拒绝,并被埋怨破坏了他们的乐趣。

领先用户不仅自己开发新产品,他们还常常无偿公开他们的这些创新,这与传统的以制造商为中心的创新有很大差别。传统制造商往往以封闭的方式开发产品和服务,并使用专利、版权和其它保护措施来阻止模仿者免费享用他们的创新成果。而用户却会无偿公开他们以私人成本为代价开发的创新。这种做法看似匪夷所思,但也能给创新用户带来重要的收益:得以无偿使用其创新产品的其他人随后会完善创新或提出完善建议;无偿公开创新的用户还可以从声誉的提高、创新扩散而带来的积极的网络效应及其它因素中获得收益。此外,创新者愿意无偿公开创新还因为有许多其他人也知道类似的事物,创新者认为无偿揭示他们所知道的一些“秘密”信息不会带来损失或几乎没有损失。

可以看到,领先用户有时会为自己开发和改良产品,并且常常无偿公开他们的创新成果;而且有许多用户也很乐意采用领先用户开发的新产品,这些发展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系统。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质量的稳步提高、容易使用的创新工具和创新组件的发展以及公共创新平台的逐渐丰富,用户创新的能力有了越来越根本、越来越快速的提高。而且,创新用户在网络和社团形式下联合起来,组成的创新社团可以开发、检验和扩散他们的创新,也提高了创新的效率。此外,通信工具的改善使得用户创新者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越来越丰富的创新和创新要素,这些创新和创新要素被无偿公开在公共领域,并且允许他人修改。最终结果是用户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创新的民主化。

创新民主化的趋势既适用于信息产品,也适用于实物产品。以风筝冲浪装备为例。风筝冲浪是一种水上运动项目,使用者站在一块有点像冲浪板的特制滑板上,由一只巨型的可操纵方向的风筝牵引。因为涉及低速空气动力学这一特殊领域,为风筝冲浪运动设计风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早期风筝冲浪用的风筝都是由用户爱好者自行开发和制造的,他们相互帮助,共同创造出风筝冲浪技术和风筝冲浪器材。大约在1999年,一些小制造商开始设计和销售这些由用户开发的风筝冲浪装备。风筝冲浪装备市场自此迅速发展,到2003年,全球大约售出了70,000套风筝-冲浪板,一年的总销售额超过一亿美金。

本文根据《Democratizing Innovation》一书的部分章节改编。原书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创新管理教授Eric von Hippel。

民主化创新的关键:找到领先用户

民主化创新(二):如何适应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

是什么遏制了企业创新?

是什么遏制了企业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了商界的圣杯,创新的过程几乎是一个神圣的征程,企业纷纷踏上这一征程来找寻能够创造增长、开辟企业繁荣稳定新纪元的良策。然而,正如许多被冠以“神圣”的事物一样,创新的理念更多地是被仪式性地提及,而较少被付诸行动。在无数企业中,尽管关于创新的讨论源源不断,但各个部门的领导者却在实际行动中遏制了创新。他们嘴上说想要更多的创新,但同时他们似乎在以一套隐秘的规则来运作,阻止创新的出现或成功。

下面列出了一系列遏制创新的做法。如果以这套规则来运作,那么企业内部就会少有或者没有重大创新,因为这些做法将使员工缺乏创新的资源,也缺少创新的动力。

  1. 对来自一线员工的任何新创意都抱持怀疑态度(只因为这些想法是新的,且来自于一线员工),认为如果这些创意有什么价值的话,高层领导应该早就想到了。
  2. 援引失败的案例来打压新创意。如果某个新创意引发了热烈讨论,就援引一个早先没有奏效的创意,提醒大家过去的失败经历。
  3. 让员工一直忙碌。如果员工看起来有闲暇时间,就给他们布置更多的工作。
  4. 以让员工变得更为优秀为理由,鼓励员工之间的激烈竞争。让公司内部不同团体之间相互批评、质疑对方的提议,然后宣布谁是获胜者、谁是失败者。
  5. 强调可预测性高于一切。尽量频繁地做计划,并且在计划时将一切可以考虑的因素包含在内。偏好精确和有成功保障的计划。不对超额完成目标的员工进行褒奖,认为这只会破坏规划。确保人们遵循所有的流程和规范。
  6. 将关于公司战略和规划的讨论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等战略和规划完全成形后,才宣布重大决策。这样就没有人能开展新事物,因为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高层的新指令会是什么。
  7. 以惩罚失败的方式来激励成功。当众羞辱那些未达到公司预期的员工,从而让其他员工吸取教训。这样人人都会知道冒险行为是不好的。
  8. 将问题归咎于低层员工的不胜任,包括技能不过硬、职业道德不高等。频繁抱怨现今人才的质量低下。这样即使不会打击自信,也会降低员工对他人提出的创意的信心。
  9. 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高层,是因为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行业内所有需要了解的东西。

如果企业的领导者遵循以上规则,那么创新即使能够出现,也注定会被扼杀在摇篮中。

反之,想要鼓励创新的管理者则应该对上面的规则反其道而行之,消除这些遏制创新的行为,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下面这些行为可以让创新在企业内繁荣生长:

  1. 鼓励新创意,尤其是那些来自低层员工和意想不到的来源的创意。
  2. 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过去的经历只是序幕,而不一定是先例。
  3. 为员工留出一些富余的时间和资金,便于他们进行创新的尝试。
  4. 讨论时以寻求改进为目标,而不是相互批判。鼓励通过合作来达成共同的目标。
  5. 保持灵活。强调内容而非形式,强调行动而非计划。允许计划之外的机遇。
  6. 公开讨论公司战略。
  7. 明白过高的目标意味着一些事情不能成功。避免当众羞辱员工;提倡对创新成果给予当众认可。
  8. 尊重员工,尊重他们的才能。
  9. 知道学习的必要性。每位员工,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专家,也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

寻求创新的领导者应该遵循这些鼓励创新的原则。但如果把那些遏制创新的做法张贴起来做为警示,也会是个不错的主意。

本文基于哈佛商学院教授Rosabeth Moss Kanter《Nine Rules for Stifling Innovation》一文编译。

导读: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多数公司致力于追赶和击败产业内的竞争对手,因此,他们的战略总是相似,也无可避免地会卷入围绕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而展开的激烈竞争中。然而,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有少数公司却能创造出没有直接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开创全新的市场空间,摆脱产业内的激烈竞争。这个全新的市场空间,即两位教授在其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的“蓝海”。

蓝海是与红海相对而言的,后者代表现今存在的所有产业,是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而前者则代表现今还不存在的产业,即未知的市场空间。在红海中竞争的企业通常采用低成本、差异化或目标聚焦的战略。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品和服务加速货品化,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率不断下降,红海的竞争越来越血腥,企业开创蓝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与日俱增。与红海中的竞争战略不同,开创蓝海要求企业实现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是企业开创蓝海的基石。在这种战略逻辑的指导下,企业不是把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是放在全力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它要求企业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来看待竞争——跨越传统市场竞争的界限。这样,他们就可以找到未被占领的新的市场领域,实现真正的价值创新。比如,管理者可以跨越自身产业,思考顾客为什么会在替代品或“他择品”之间做出取舍。例如,全球最创新公司之一的Intuit公司就把铅笔做为个人财务软件的主要他择品,开发出简单易用的Quicken软件,成为了自助财务管理软件市场上的统治者。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六条路径来开创新的市场空间:跨越他择产业、跨越战略集团、跨越买方链、跨越互补性产品和服务、跨越功能与情感诉求、以及跨越时间。我们将分两篇文章来分别介绍。

本文基于哈佛商业评论文章《Creating New Market Space》编译,原文作者为《蓝海战略》一书的作者W. Chan Kim和Renée Mauborgne。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一)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二)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一)

如果企业以一种新的战略思维模式来思考市场边界,冲破那些限制他们该如何竞争的现有边界,就有可以找到尚未被占领的、代表着新的价值突破的市场空间。

企业跨越传统的市场竞争边界、追求价值创新的途径主要有:跨越他择产业、跨越战略集团、跨越买方链、跨越互补性产品和服务、跨越功能与情感诉求、以及跨越时间。

路径一:跨越他择产业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一家企业不仅仅与自身所在产业中的其他企业竞争,还与那些其他产业中生产“他择性”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竞争。他择品(Alternatives)的概念比替代品(Substitutes)更广。形式不同但功能或核心效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往往互为替代品。而他择品则包括功能与形式都不同、而目的却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比如电影院和餐馆,两者在外观形式上鲜有相似之处,功能也大不相同,前者为人们提供视觉娱乐,而后者为人们提供餐饮和聊天的乐趣。但人们走进电影院与走进餐馆却可以是为了同样的目的:晚间出门散散心。这两者虽不互为替代品,却互为他择品。

买方在作出购买决定时,往往会无意间比较各种选择。是去吃晚饭,还是去看电影?是开车、坐地铁还是叫出租车?无论对于个体消费者还是企业客户来说,这种思考过程都是出自本能。然而,当我们成为卖方时,却常常放弃这种本能。卖方很少有意识地思考他们的顾客是如何在他择产业之间作出权衡取舍的。产业内部的价格变化、型号更新、甚至只是一场新的广告攻势,就能引发竞争对手的重大反应。然而当同样的行动发生在他择产业中时,企业却无动于衷。行业期刊、行业展销会、消费者评分报告等都强化了产业之间的区隔。然而,恰恰是产业之间的空间却可能蕴藏着价值创新的契机。

让我们以Intuit公司的Quicken软件为例,说明企业是如何通过跨越他择产业来实现价值创新的。在美国,各家各户都要进行繁琐的周财务记录和账单支付,从理论上说,个人财务软件应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然而事实是,在Quicken软件问世以前,几乎没有人会用电脑软件来做这项繁琐的工作,人们用的是铅笔。铅笔作为财务软件在家庭中使用的他择品,有两个无可比拟的优势:价格低廉和使用方便。当时的财务软件包的价格高达300美元左右,且界面及功能设置过于专业化,不方便个人使用。Intuit公司将电脑软件计算速度快、准确度高的优势与铅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优势相结合,而剔除或减少了所有其它元素(那些消费者不关注、或者会造成他们使用障碍的元素),最终创造出了供家庭和小企业使用的Quicken软件。Quicken软件仅包含最基础的几项功能,但却为最广泛的消费者提供了卓越的价值,不管是铅笔还是传统的财务软件包,都无法与Quicken独特的价值曲线相抗衡。Quicken软件为Intuit公司开创了全新的市场空间,实现了价值创新。

路径二:跨越战略集团

正如通过跨越他择产业看市场可以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一样,跨越战略集团也可以做到这一点。战略集团是指产业中的一组战略相似的企业。在大多数产业中,企业可以被归入为数不多的几个战略集团中,这些集团之间有着战略上的根本差别。

我们通常可以从价格和性能这两个维度来为战略集团进行大致的等级划分。价格的提高通常带来某些性能上的相应提升。大多数企业关注改善他们在战略集团内部的竞争地位,而不注意其他战略集团的企业在做些什么。而通过跨越战略集团来创造新市场空间的关键,是突破这种狭窄的视野,搞清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顾客在高档消费品和低档消费品之间作出选择。

以拉夫·劳伦公司(Ralph Lauren)的Polo品牌为例,拉夫·劳伦将高级定制服装的设计师品牌、店面的典雅以及面料的奢华等决定性优势与传统款式服装的经典造型和价位相结合,创造了Polo品牌,不仅抢占了原来高级定制服装和传统款式服装这两个战略集团的市场份额,而且把新的顾客吸引到市场中来,开创了“无时尚时装”的蓝海,并最终成为第一个拥有世界知名品牌的美国服装设计公司。

路径三:跨越买方链

在多数产业中,竞争者对目标买方是谁的定义趋同。然而在现实中,买方是由不同环节组成的一条链,每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购买决定。为产品或服务买单的“购买者”却并不一定是实际的“使用者”。此外,买方链中还可能会包括“施加影响者”。这三个群体有可能相互重合,但通常是不同的,而他们对价值的定义,也常常不同。比如公司的采购人员更注重成本,而公司的使用者则更关心使用的方便度;零售商可能会注重生产厂家能否即时供货和提供新颖的财务方案,而个体消费者作为购买者却并不关心这些方面。

在一个产业中,单个企业常常会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比如说瞄准大客户还是小主顾。但就产业整体而言,却往往锁住同样的买方群体。例如,制药业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医生(施加影响者)身上;办公设备业十分重视企业的采购部门(购买者);服装业则主要针对使用者。而挑战产业有关目标买方群体的成规,就可能引领企业发现新的市场空间。企业通过跨越买方链看市场,就可能得到新的启发,把目光集中到过去曾忽略的买方群上。

来看看彭博公司(Bloomberg)的案例。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彭博公司仅用了十年多的时间便成为全球最大、最为盈利的商业信息提供商。在此之前,路透(Reuters)和德励(Telerate)提供的系统占据了在线金融信息业的主导地位,为中间商和投资群体提供实时新闻和价格信息。产业把注意力投向购买者,即企业的IT经理们,而他们关注标准化的系统,因为这使他们的工作更为轻松。彭博公司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是交易员和分析师,而不是IT经理们,每天为雇主赚得或亏损数百万美元。因而彭博公司将注意力放在交易员和分析师(使用者)身上,为其特别设计了一套系统,提升了他们浏览金融信息和进行金融运算的便利性,并考虑到他们收入丰厚却缺少个人支配时间这一矛盾,在系统中增加了信息和购物服务等功能,以便于他们在金融市场的闲暇时间里休息和娱乐。通过把关注点从购买者转移到使用者身上,彭博创造了一条产业中前所未见的价值曲线。交易员和分析师运用自己在公司中的影响力,促使IT经理们购买彭博的系统终端。

本文基于哈佛商业评论文章《Creating New Market Space》编译,原文作者为《蓝海战略》一书的作者W. Chan Kim和Renée Mauborgne。

导读: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二)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二)

路径四:跨越互补性产品和服务

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很少是孤立存在的,多数情况下,还受到其它产品或服务的影响。但在多数产业中,相互竞争的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局限于产业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上。以电影院为例,对于想看电影的年轻夫妇来说,为小孩找到临时保姆的成本、电影院停车的便利性等,都影响着他们对于外出看电影的价值评估。但由于这些互补性的服务超越了影院业的传统边界,很少有影院经营者会去考虑。但事实上,这些方面切实影响着市场对他们生意的需求。

互补性的产品和服务中常常蕴藏着未经发掘的需求。通过分析人们在使用产品之前、之中、之后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哪些诉求,能帮助我们发现那些对自身产品或服务有影响的互补性产品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为客户开发出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以英国的电热茶壶产业为例。尽管喝茶是英国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但电热茶壶的销售额却始终平平,利润率也在缩减。直到飞利浦公司推出一款电热壶,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通过考虑互补性产品和服务,飞利浦公司发现:英国人沏茶时最关键的因素不是电热壶本身,而是壶里煮的水这项互补性产品。问题是自来水中的水碱:随着水不断地煮开,壶里的水碱越结越厚,并开始混入新沏的茶中。英国人在喝茶前通常要拿起茶匙,捞鱼一般去捕捉那些令人倒胃口的水碱。尽管水质问题是另一个产业——公共供水业的问题,但飞利浦却把它看成自己的机会,研制出了一款壶嘴处带过滤装置的茶壶,在倒水时可以有效地截住水碱。随着人们开始使用这款新式的过滤茶壶,整个产业重新走上了强劲增长的轨道。

路径五:跨越功能与情感诉求

产业中的竞争不仅容易聚焦于人们已经接受的产品和服务范围上,还容易集中于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或是情感诉求上。一些产业主要在价格和功能上竞争,其诉求主要来源于对效用的计算,是理性的;而另一些产业则主要在情感诉求上展开竞争,是感性的。

事实上,人们对产品或服务的诉求很少是非此即彼的。通常,它只是企业以某种方式竞争的结果,这种竞争无意间为顾客灌输了对产品的定向期望。企业的行为又不断强化着这种期望,久而久之,以功能为导向的产业就变得越来越重视功能,以情感为导向的产业则越来越重视情感吸引力。这也就难怪市场调查很少能在“是什么吸引顾客进行购买”这个问题上给人以新的启发了。顾客在填写问卷时所反馈的,恰恰是产业不断灌输给他们的,产业所赋予他们的,他们要求更多,并期望价格更低。

如果企业愿意挑战产业现有的功能或情感诉求,便往往能发现新的市场空间。以星巴克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咖啡是一种日用品,产业内的竞争以大幅降价和抢占市场份额为主。在企业行为的引导下,顾客学会了以价格和品牌做为他们购买咖啡时的考虑因素,咖啡被打造成了一种功能性产品。而企业得到的却是极其微薄的利润。星巴克挑战了咖啡产业传统的功能诉求,将咖啡重塑成一种情感诉求的产品。在其他企业出售罐装咖啡时,星巴克出售的却是一种零售理念——咖啡吧。咖啡吧提供的不仅是咖啡本身,还是个人的放松时光,或与朋友的欢聚畅谈。喝咖啡成为了一种情感体验,普通大众变成了咖啡鉴赏家。而此时,3美元一杯的价格对顾客来说也是合理的了。几乎没有任何广告宣传,星巴克就成为了全国知名品牌,其利润率也几乎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五倍!

路径六:跨越时间

任何产业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外部潮流的影响。对于新技术的产生,或是政府管制政策的变化,管理者们往往着重于预测潮流本身,比如一项技术会往什么方向演变,将如何被应用,以及是否可能达到规模化等等。他们自己则跟随潮流来调整步伐。
然而,开创新市场空间的关键灵感很少来自于对潮流本身的预测,而是要从商业角度来洞悉这些潮流将如何改变顾客所获得的价值。通过跨越时间看市场——将眼光从市场今天提供的价值转移到市场明天可能提供的价值——管理者们就能主动塑造未来,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我们以苹果公司的iTunes为例。在数码音乐服务出现之前,人们购买一张CD需要花费19美元,即使这张CD里只有一两首他们想听的歌曲。随着免费下载数码音乐技术的出现,音乐爱好者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免费但却非法地共享音乐。苹果公司从中看到了数码音乐的发展潮流,并决定抓住其中的获利机会,在2003年推出了iTunes网上音乐商店。iTunes与几家主要的音乐公司达成协议,提供合法、灵活的音乐下载。顾客可以免费浏览20万首歌曲,试听30秒钟的音乐样本,花99美分可以下载一首歌曲,花9.99美元就可以下载一本专辑。此外,iTunes还为顾客提供高质音效,以及业内最好的查找和浏览功能,从而大大超越了免费下载服务。同时, iTunes抽取下载歌曲售价的60%给唱片公司和艺术家们,使他们也成为数码音乐下载服务的受益者。而苹果公司设计的版权保护措施也让各方都感到满意。这样,苹果公司的iTunes通过跨越时间看市场,从不可逆转、轨迹清晰的潮流入手,开创了数码音乐这一全新的市场空间,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结语

在当前许多产业都过度拥挤、需求不足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行业内的标杆企业,都可以通过这六条路径来重塑市场边界、开创新的市场空间。只有这样,小企业才可能做大,大企业才能够获得持续的利润增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生!

本文基于哈佛商业评论文章《Creating New Market Space》编译,原文作者为《蓝海战略》一书的作者W. Chan Kim和Renée Mauborgne。

导读: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一)

可持续优势、可变优势与组织变革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创新专家丽塔.麦奎斯(Rita McGrath)认为,在长时间、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之外,还有可变优势。

倘若能像宜家或是微软那样,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又有哪家企业会不愿意呢?可问题是,并非每家企业,都具备建立这种优势的条件。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执着于“可持续优势”,企业运转就会出现问题,如固守已趋衰退的核心业务,未能获取足够的资源以推动创新,惰性不断累积,最终只得进行破坏性重组等等。

在某些情况下,竞争优势是长期且可持续的;而在其它情况下,竞争优势却是不断变化的。面对“可变优势”时,理解以下各项之间的区别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 死守既有的优势,还是做好迅速调整的准备
• 紧紧抓住日渐消失的优势,还是主动脱身而出
• 资源由企业中的少数人掌握,还是按照一定的模式灵活配置
• 不定期间歇性地开展创新活动,还是将创新作为核心能力
• 让员工认定将为雇主长期工作,还是实行更鼓励创业精神的职业发展计划

也就是说,当某项优势发生变化之时,企业要能够明辨如何继续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在经营眼前业务的同时,规划未来,并为远期发展进行投入。战略规划绝非仅仅是管理组织变革,而需要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企业应在哪个领域尝试竞争?
• 企业应该在何时加入竞争?
• 以企业现有的能力和定位,应采取何种竞争策略?

斯隆商学院Don Sull教授的话,可谓这篇文章的最佳注脚:
“在当今变动剧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战略机会主义,让企业能抓住与自身资源和能力相匹配的机遇,保持盈利。”

创新公司的基因(一):“创新溢价”与全球最创新企业榜单

创新公司的基因(一)

创新可以造就百万富翁,创新可以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创新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收益。但如何才能为企业植入创新的基因呢?杰夫•戴尔1 ,赫尔•葛瑞格森2 和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历时八年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杰出创新者的普遍行为习惯,揭示了企业创新的过程,为企业培养卓越的创新能力并切实获得收益提供了路径指引。

最创新的企业领导者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三位研究者发现:创新领导常常关联、发问、观察、交际和实验。而这不仅仅是创新领导所共有的行为特点,也构成了企业创新的程序。

掌握了这种创新模式的企业往往能够从一次成功中孕育出更多的成功,显著提高企业的市值,使之远远超出企业的当前收益(企业现有产品和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而这个超出的部分,即是三位研究者在他们的著作《创新者的基因》中提出的“创新溢价”。他们在书中解释了创新如何能将企业的市值提高50%甚至更多。他们指出:创新溢价的存在是因为投资者相信这些企业在未来会开发出高盈利的新产品或新市场。投资者不仅关心企业是否能够创新,还关心他们的创新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产生收益。以亚马逊公司为例,投资者会基于其现有的产品和市场表现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股票。但如果他们相信亚马逊在未来会有所创新,会开发新市场,推出新服务、新产品,那么,消费者将愿意支付更多作为溢价。

基于创新溢价的理论,三位作者与HOLT(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合作,分析企业的市值和现有业务产生的现金流,根据创新溢价的计算结果排出了全球最为创新的公司榜单。结果非常惊人:诸如丰田、索尼、三星等在其它创新榜单中排名颇高的企业,其创新溢价却为负值。而取代它们位置的却是一些知名度相对不高的企业,例如: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直觉外科手术公司(主要产品为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巴西的天然化妆品公司(原料取自亚马逊森林)和日本的基恩士公司(为自动化工厂系统生产电子传感器)等。
在这份榜单上,也包含了亚马逊、苹果、谷歌等出现在其它创新榜单中的家喻户晓的企业。但这份榜单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排名不仅依据企业过去的表现,同时还反映出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创新的预期。投资者的选择体现了他们认为哪些企业不仅现在创新,在未来也最有可能持续创新。

该份榜单上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的市值都高出现金流25%甚至更多。例如Salesforce公司,它不仅引领云计算的潮流,还推出了APPExchange(为企业提供1000多种应用程序)和充分借鉴脸谱网和推特网之长的企业合作社交软件Chatter。目前Salesforce已连续4年位居该榜单首位,投资者对其未来创新的预期使得这家公司在2014年继续获得了75%以上的高创新溢价。相反,诸如丰田和宝马等一些有着知名创新能力的企业,却并没有出现在榜单上。这或许是因为投资者预期到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中,它们要应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带来的挑战,恐怕很难从未来的创新中取得收益。

[1]注:杰夫·戴尔(Jeff Dyer),美国杨百翰大学经济学教授,《创新者的基因》三位合著者之一

[2]注:赫尔·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创新者的基因》三位合著者之一

创新公司的基因(二):为企业植入创新基因

Innovation DNA

创新可以增加企业的收益,为企业带来“创新溢价”。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呢?《创新者的基因》一书的三位作者杰夫•戴尔、赫尔•葛瑞格森、克莱顿•克里斯坦森针对最创新企业展开的研究发现,有三个重要元素使得这些企业能够持续创新:人才、程序、宗旨。具体来讲,创新领导会为自己的组织或团队招揽类似自己的人才(即创新人才),建立鼓励创新技能的程序(如关联、发问、观察、交际、实验),树立有利创新的宗旨(鼓励所有人创新、培育创新文化)。戴尔、葛瑞格森、克里斯坦森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创新型组织的3P(People,Process,Philosophy)框架。

创新始于高层
创新型企业的领导人或创始人往往自己是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之人。他们有着创新领导者的行为模式:关联、发问、观察、交际、实验。以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为例,如果我们走入他的工作,便会注意到他是如何以一种能够持续产生创新的方式在行动的。他具有创新者的技能:他非常审慎地观察这个世界,他与各种不同的人交谈,他乐于参与不同类型的实验,他不断地向这个世界和他身边的人抛出引发思考或挑战现状的问题。同样地,Intuit公司(总部位于硅谷的财务软件公司)的创始人斯科特•库克也总是在发问:“怎么了?为什么不这样做?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创新领导者个人系统性地勤于关联、发问、观察、交际和实验,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对于新市场、新产品、新服务以及突破性流程的深刻见解,从而对自己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建立鼓励创新的程序
创新必须渗透到企业所有层级的领导者和员工中去。在一个真正的创新型企业中,创新是每个人的职责。每位员工每天从进入公司大门的那一刻起,就在努力想出更好的方法、更创新的流程、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因此,企业的创新型领导需要将自己的创新行为模式和程序融入企业。比如Intuit公司的斯科特•库克十分善于从观察中获得启发,因此他鼓励公司内部的员工借鉴相同的方法来促进创新。除了创新型领导者个人的引导和鼓励之外,企业更需要建立一套鼓励创新技能的程序,鼓励员工提升“关联、发问、观察、交际和实验”的技能,固化有利创新的行为模式,从而使创新成为企业中每个人而非仅是个别领导者或研发人员的职责。

树立有利创新的宗旨
企业需要警惕的是:创新有时会是颠覆性的,而如果企业缺乏创新的运营理念、不能以创新为宗旨,那么许多创新很可能不受欢迎并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样的情形下,潜在的创新者会面临两难境地:如果他在一个不鼓励创新的企业中,只做自己被要求做的事情而不去创新,那么将注定没有未来;而如果他发挥自己的创新技能、勇于创新,又可能遭到百般阻挠,甚至有被解雇的风险。因此,企业需要树立创新的宗旨,明确创新是企业所有人的职责,鼓励和奖励领导者和各级员工的创新想法和行为,最终营造出能够激发新想法并将之成功投入市场的创新文化。

2014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

关注创新中“人的因素”

The World's Most Innovative Countries

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 简称GII)自2007年起,每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发布,通过对制度和政策、基础设施、商业和市场成熟度以及人力技能等指标的评估来衡量一个经济体广泛的经济创新能力。2014年GII用81项指标考查了全世界143个经济体,得出了最新排名。结果显示,GII排名前10位和前25位的经济体并没有改变,只是排名次序发生了变化。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的主题为:创新中人的因素。

“创新领导者”
“创新领导者”通常是指那些成功创建了创新生态系统,对人力资本和稳定的创新基础设施提供持续支持的高收入国家。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创新领导者”?

瑞银集团(UBS)的首席执行官Sergio Ermotti从15岁起就开始从事银行业。他最初在康纳银行做学徒,并在那里学会了股票交易。后来获得了瑞士银行业的证书,从此在职业生涯中一路高升,直至取得今天的成就。

Ermotti只是成千上万名瑞士银行业学徒之一,他们在步入大学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人才发展通道。这也是瑞士能够连续四年蝉联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首位的原因之一。

瑞士将人力资本投资与其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一系列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知识型工作者的跨领域流动性以及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政策相结合,为创新提供了持续的人才动力。

本年度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十的经济体都具有与瑞士相似的特点。英国和瑞典紧随瑞士之后,分列第二和第三。卢森堡是今年新进入前十的国家,位居第九。排名前十国家的一个共有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们均创建了创新的生态系统,围绕商业气候、商业成熟度、年轻一代的创造力和创新启动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政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创新力的提升。

2014年GII排名前十的国家
1 瑞士
2 英国
3 瑞典
4 芬兰
5 荷兰
6 美国
7 新加坡
8 丹麦
9 卢森堡
10 中国香港

本年度GII尤其关注创新中“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教育、人才的可得性和对人才的激励措施、人才的跨领域和跨地域的流动性等。在这方面的翘楚仍然是瑞士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在吸引人才以及提供人才聚集和共享中心等方面做得最为出色。此外,能够持续吸引全球各地人才的美国大学体系也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创新学习者”
“创新学习者”通常是指那些改善了制度框架、拥有一支技能熟练训练有素的劳动者队伍、改善了创新基础设施、提升了商业体系成熟度,从而不断提高创新水平的国家——即使一国之内各领域在这些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不均衡。

报告显示,“创新学习者”与“创新领导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前者难以赶上后者进步的速度。部分原因在于,创新指数较低的国家难以培养和留住持续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但“创新学习者”国家中也有显著提升者:2014年俄罗斯提升了13位,排名第49;中国提升了6位,排名第29。这个排名使得中国的创新指数可以和许多高收入经济体的创新指数相抗衡。而印度则后退了10位,排名第76。在低收入国家中,一些“创新学习者”也在创新绩效的提升上取得了成效:肯尼亚、 乌干达、 莫桑比克、 卢旺达、 马拉维、 冈比亚和布基纳法索等国家改善了他们的制度框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提升了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建立了更好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商业成熟度等等。

教育因素
在教育方面,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国家的创新指数排名并不完全成正比。例如:中国、阿根廷等国家尽管在教育指标上的得分非常高,但其GII排名却并不靠前。而瑞士尽管在一些教育指标上(如高等教育)并非处于领先地位,却连续数年位居榜单首位。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瑞士的学徒制:在瑞士,15到17岁的青少年就可以退出正式的教育体系,作为学徒参加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也可以自行选择继续回到学校学习。我们在其他一些排名较高的国家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模式,例如德国技术型工人的培养方式。瑞士模式和德国模式启示我们,拥有一流的大学未必是具备高国家创新力的必要前提。

在高创新指数国家中,教育已经成为终身的追求:人们不仅仅重视在校学习,也强调从工作中学习。这些国家还倡导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教育体系,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联合。

人才市场
人才市场的流动性是GII重点关注的方面。日本和韩国未能获得更高名次(分别是第21位和第16位)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此。如果国家创新排名中更多地关注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和成果,那么本田的机器人和三星的半导体产品将能够为这两个国家贡献更高的排名,而GII评估的是国家层面的创新力。在国家层面上,日本和韩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流动缺陷。此外,GII在对年轻一代的创造力进行评估时采用了YouTube上载量作为一项衡量指标,而日本和韩国的年轻人在国际网络上的参与度较低。

研发投入
今年GII结果显示出的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是:公共研发费用投入的平稳化趋势,以及企业对于研发费用支出的持续的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研发投入的整体放缓,在高收入国家尤其如此。但GII还是预期下一年度研发投入会有所增长。据估计,研发费用增长最为显著的经济体很有可能会出现在亚洲,特别是中国、韩国和印度。

本文基于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合作者Bruno Lanvin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4 – The Human Factor in Innovation》 一文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