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胶片的多元化是一个人傻钱多的故事吗?

富士胶片宣布将在三年内支出5000亿日元,折合约45亿美元用于战略收购。随着传统胶片业务日益萎缩,富士胶片从2006年就开始大规模的并购,过去10年间,富士胶片从全球并购了大约40家企业,投入了7000亿至8000亿日元的资金。其中,在富士胶片极为看重的生命科学和再生医疗领域,今后还会继续推进并购工作。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大规模的收购行为都是值得警惕的——资产是否优秀?整合是否顺利?负债是否在可控范围内?贪多嚼不烂的例子比比皆是,富士会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吗?持续的大规模收购究竟是被转型逼得慌不择路还是哪行赚钱跑哪里?

 

富士如何应对破坏性技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和数码化浪潮的出现,富士意识到了未来可能受到的冲击。

富士对此制定了三大战略:

第一,自主开发数码化技术;

第二,进一步提升使用银(感光材料)的技术,使其品质提高到数码化产品无法战胜的水平;

第三,凭借相片胶卷的技术开拓新业务。

如果说前两步是领先公司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惯用手段,那么这最后一步可能是让富士免于倾覆命运的关键抉择。当柯达还在影像的泥潭中挣扎时,富士已经果断地选择开辟新的战场。2001年,胶片的销量达到了巅峰,此后开始断崖式下跌,2003年,富士胶片开始谋求彻底转型,重组影像事业部,实施多元化战略。如今的富士,虽然还叫富士胶片(FUJIFILM),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主业卖胶片的富士了。

包含胶片业务的“影像事业”如今只占总营收的不到15%,在2001年,这一比例为54%,从富士的收购计划中也可以预见,这一比例在未来将进一步缩小,而“信息事业”,尤其是其中的“医疗”版块占比将继续提升。

 

备受争议的多元化

多元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降低企业风险的手段,在多元化领域有太古集团、维珍集团这样的优等生,但更多的是因原有业务陷入瓶颈或是希望在短期内扩张规模而盲目多元化的公司,这种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的选择往往无法助推企业的长远发展,反而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三九集团在1994年-2003年间的激进扩张就是反面典型。三九集团为加快发展,开始大规模多元化并购,并购领域涉及医药、视频、汽车、房地产、酒店等,最终将几百家企业纳入三九旗下。三九原本的主业是医药产业,其资产和经营经验也都集中在医药产业,但当三九想要通过收购成为一家综合的巨无霸企业时,它却没有能力去整合、经营其并购的房地产、汽车等企业,这些企业最终被剥离出去,只留下一个负债累累、面临重组的三九。

更近的例子是娃哈哈集团,娃哈哈因增长的困境而走上了多元化之路,2010年,娃哈哈与荷兰皇家乳品公司合作推出高端奶粉爱迪生婴幼儿配方奶粉;2012年11月,娃哈哈租下305万平方米的物业开启高端零售业娃欧商场;2013年11月以150亿元进军白酒业。但结果是推出的奶粉不温不火,商场开业不到一年就面临解约,最近更是有传闻娃哈哈要退出白酒业。

娃哈哈是饮料企业,其原有的竞争优势在于庞大的销售网络,这个销售网络使娃哈哈的饮料能够快速铺遍全国数百万个零售终端。但该销售网络并不适用于奶粉和白酒的销售,这使得娃哈哈在新的领域缺乏竞争优势,而高端零售业对于娃哈哈来说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除了资金,一切都得“白手起家”。

这些企业原有的资产和能力都与其业务发展的需求相匹配,但当其在选择进入新的领域时,却没有去审视这些原有的优势是否能继续发挥作用,或是自身在新的领域是否能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不过富士的多元化可能会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富士式”多元化

当富士胶片在判断自己将进入哪些新领域时,首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公司的技术能力在这些新领域是否有竞争力;其次,看市场是否有成长潜力;最后还会看公司是否在未来也能保持竞争力,是否有能力持续性投入资源,推动相关技术进步。自始至终,富士的多元化都是基于技术、基于公司竞争优势的多元化。

基于富士雄厚的胶片技术,富士最终决定进入医药(化妆品)、医疗设备系统、光电、数码影像、印刷以及高性能材料等6大领域。

富士胶片公司旗下的化妆品品牌艾诗缇(ASTALIFT)以卓越的抗衰老能力著称。虽然看似隔行如隔山,但实际上富士多年来研发的胶片技术,与肌肤护理具有诸多相通之处。首先,照片胶卷的主要原材料和肌肤的主要成分相同,都是胶原蛋白,其研究胶片的历史也可以说是研究胶原蛋白的历史;其次,富士胶片为了防止相片褪色,多年来致力于“抗氧化”技术研究,这一技术也可以被结合到美容领域;还有纳米技术,富士将胶片中的粒子纳米化,以提高其稳定性及渗透性,这种技术应用在护肤品能够加强产品成分的吸收。

富士没有把公司视为不同业务单元的组合,而是将其视为核心技术的组合。富士在2006年成立的富士先进研究所,正是为了继续深化和拓宽基础技术,使技术成为富士立业之本。同时,富士在不断的收购中获取新的技术,这些看似不同领域但又存在交叉的技术能够激发出新的创新,让收购带来更大的乘数效应。

“富士式”多元化让富士充分利用原有的宝贵资产,在分散风险的同时真正在其所新进入的领域中建立起竞争优势,当浪潮再一次来临时,也能因为掌握最基础的技术而继续华丽转身。如今,中国企业出海“买买买”成了最时髦的事情,但请谨记从自身的战略出发,而不要成为那个“人傻钱多”的对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 2017.8.28-9.1

微信支付接入App Store

继银联和支付宝之后,微信支付也接入了苹果的App Store。对于微信来说,这将再度扩大其支付场景,并增强对高价值客户的黏性。而对于苹果来说,其付费用户数已经达到了 1.85 亿,Apple Music 与 iCloud 的营收增长也相当可观,而多种支付方式的支持对于这一业绩有着不小的贡献。因而接入微信支付,有助于其进一步提升收入。腾讯与苹果虽然经历了打赏抽成的争议,但双方的业务资源有颇多交集,积极合作是必然的选择。

Uber、Waymo都在推进自动驾驶数据的可视化

Uber 正在使用 Web 式工具提炼自动驾驶汽车收集的研究数据,将它变成视觉图像。巧合的是,《大西洋月刊》最近也刊发一篇长文,说 Waymo 开发了相似的平台。科技巨头都在尝试将数据可视化,为未来的用户提供更接近真实环境的使用体验;同时让自动驾驶系统在更加逼真的图景中进行测试,从而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处于对安全性的要求,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在安全且与显示匹配度较高的环境下进行测试,技术手段的创新是实现这一条件的最佳路径。

富士将斥巨资用于战略收购

富士胶片宣布将在三年内支出45亿美元,用于战略收购。随着传统胶卷业务的萎缩,曾经的影像巨头面临着转型的迫切压力。而与胶片业务有交集的医疗行业,成为了富士胶片特别关注的领域。去年富士胶片曾以13亿美元收购了武田旗下和光纯药工业71%的权益,也曾竞购东芝医疗系统但被佳能击败。通过收购也许可以暂时缓解财务危机,但如何把自己的传统优势整合进新的业务,发挥收购的最大价值,是富士胶片重要的课题。

丰田投资Grab并与其开展合作

继去年与Uber合作,将车辆租赁给Uber司机之后,丰田汽车又投资了东南亚的打车软件公司Grab。丰田的此次投资不止于扩大自己车辆的用户群体,丰田将在100辆Grab上安装跟踪设备收集司机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将帮助丰田和Grab洞察司机的驾驶行为,继有助于丰田自身的制造改进,也为下一步开拓基于使用的保险、融资等业务提供了参考依据。

科技巨头纷纷推出数字助手产品

数字助手已经被各科技巨头寄予希望,承担未来消费者与企业自身生态系统的连接角色。Google的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将可以与家电设备整合,未来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语音命令控制洗衣机、烘干机、吸尘器等设备。于此同时,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与微软的语音助手Cortana将可以相互通话,前者可以通过后者实现预定行程等商务功能。而在国内,阿里巴巴、小米、联想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数字助手设备。与各自生态系统的整合程度将成为数字助手未来重要的竞争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