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澄创新早餐:医药领域的O2O大战开启

drug


医药领域的O2O大战开启:O2O大战已经蔓延到了医药领域,阿里巴巴的“未来合伙人”计划和京东的健康到家业务,都希望通过O2O+B2C的方式挖掘这一领域的更多价值。京东通过自己的物流体系解决药店的配送痛点,阿里则想整合问诊和售药,两大巨头都从完善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希望破解当前医药流通领域的困局。

 

图片来源: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斯沃琪与Visa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swatch visa partner


斯沃琪与Visa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斯沃琪与Visa合作,推出带有支付功能的斯沃琪贝拉米智能手表。斯沃琪与Visa目前各有困扰,前者受到了各类可穿戴设备的挑战,而后者的支付体系则被苹果、三星等众多巨头绕开。增加一种消费场景或形式或许有助于改善现有的困境,但缺乏生态体系的孤立行动并不能长久地改变被动局面。

图片来源: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虚拟现实任重道远

VR


虚拟现实任重道远:虚拟现实(VR)版块最近在A股市场表现抢眼,优秀概念背后的技术支撑和生态保障,真正决定了其能否跨域消费级门槛、为市场所接受。在显卡渲染效果、3D实时建模等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内容生产成为了VR成败的关键。如何帮助内容生产者获得收益是VR厂商搭建生态时需重点考虑的。
图片来源: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Apple Pay努力进军中国

Apple-Pay1


Apple Pay努力进军中国:苹果就Apple Pay在中国落地已与银联达成初步合作协议,与四大行的谈判也在进行中。然而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已经普及的中国,Apple Pay对于银行的吸引力有限。支付本身亦是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用心经营:比如设计恰当的费率平衡好银行、银联和商户的关系,以及通过营销赢得用户的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黑色星期五,亚马逊能否再胜eBay

amazon ebay


黑色星期五,亚马逊能否再胜eBay:双十一刚刚落下帷幕,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开始启动。在全球电商的角逐中,eBay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越来越多的商家把店铺开到了亚马逊上。虽然平台的转化成本很大,但亚马逊带来的销量更具吸引力。上亿访客的流量、完善的配送体系,亚马逊构筑了完善的生态体系真正让商家和自己获益。

 

图片来源: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微软推出新手机,面向企业市场

Lumia-950


微软推出新手机,面向企业市场: 微软将推出两款高端Lumia智能手机,其销售目标可能由大众市场转向企业市场。微软旗下的Office、Skype等生产力和沟通工具将有助于其形成整合PC端和移动端的企业应用生态系统,从而形成竞争优势。而在个人消费领域,竞争对手构筑的生态系统已经非常强大,相比而言,微软没有太大的机会。

 

图片来源:网络

顺丰: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海淘被我承包了

3

关于顺丰,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刚才顺丰的快递员在我公司发飙了,“我一个月工资1.5万,会为了你这2000块钱的礼品丢这个饭碗吗!”于是整个公司一片寂静。一直以来,顺丰“国内逼格最高快递”的形象深入人心:全副武装的快递小哥,不得不服气的冷链,坐拥十几架飞机……然而,顺丰绝不安于王牌快递的角色,它不安分的基因从它决心打破常规搞快递直营的时候就开始显露了,今年的新闻里还说它正在研究用无人机送快递。

顺丰从2012年开始自己做电商——顺丰优选,2014年推出了快递与便利店结合,提供社区综合服务的嘿店,不过目前两者都做得不温不火。顺丰优选看起来就是一个生鲜平台,虽然也卖别的,不过主页里最醒目的还是吃的;消费者考虑使用的原因也主要是顺风强大的冷链。而嘿店,高举社区服务的大旗现在却有沦为快递小站的尴尬,没能为居民提供应景的服务,还被高额的成本累得够呛。但是顺丰还是越挫越勇,依然没有放弃这些尝试,如今它又在努力抓住海淘的新机会。

2014,顺丰针对国内买家推出了“海购丰运”,这不是电商平台,而是为在 eBay、亚马逊等海外网站购物的消费者解决跨境物流转运的问题。根据顺丰描述,“海购丰运”从美国转寄至中国的货品只需7-10个工作日,享受30天的免费仓储服务,顺丰的转运清关能力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决胜因素。不过,一向服务满分的顺丰在“海购丰运”上却被各种吐槽,槽点如下:

  1. 顺丰列了一张禁寄物品清单,网友评价:完美包罗所有想买的东西呵呵哒~!
  2. 如实报关,基本都会被“税”(虽说纳税是美德,然而淘友们觉得省钱也很重要啊!)。
  3. 其他吐槽汇总:根本不快!丢东西!客服不理人!

总之,这是顺丰跨境物流的一次勇敢尝试,但颇有砸顺丰招牌的潜能。

针对消费者有“海购丰运”,面对卖家顺丰则推出了“全球顺”,“全球顺”针对电商商家提供价格经济、对时效要求不高的快递服务。价格仅是顺丰原有产品价格的60%-80%,在“全球顺”直邮业务下,香港至大陆的时间预计为7—9天,纽约至大陆预计为7—12天,符合经济型快递的属性。顺丰以亲民的形象步入跨境物流,一时为市场称道。2015年4月, “全球顺”新增了保税区内仓储、进出区申报服务,到了境内,则有“丰巢”和“嘿店”作为最后一公里的支柱。

至此,顺丰已经基本将海淘物流的所有环节收入囊中,做到了产品全球化;顺丰战略中的另一个全球化则是网络全球化。顺丰将通过建立20个全球仓网,来覆盖4个主要目标市场。北美海外仓,将布局在美东、美西和加拿大;欧洲海外仓,除了英国4个仓外,还会布局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也会有布局。2015年,顺丰还将接收第一架客改完成的波音767货机。该架具备跨洲际航程能力的767货机的加入,也让顺丰向国际航空货运领域迈进。

而在实现全球化的同时,顺丰国际业务也在由顺丰物流转变成顺丰服务,目标是提供从头至尾的完整海淘服务,在物流之外还解决语言、支付、正品这另外三大难题。

2015年1月9日,跨境电商平台“顺丰海淘”正式上线,提供商品详情汉化、中文客服团队支持等服务,让消费者语言无压力。在支付方面,顺丰海淘可以直接人民币支付;此外,顺丰速运旗下还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顺手付”;它更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共有品牌的“中信顺手付”支付账户、APP和中信顺丰联名卡,在普通的支付功能外,添加了顺丰速运和海外消费的优惠。其中顺丰中信联名信用卡堪称是海淘党的“剁手利器”,有银联单币卡、VISA全币通卡、万事达全币通卡三款,持卡用户能享受在全球各地进行消费或者取现时免除1.5%的货币兑换手续费,境外消费最高能获得10%的返现等优惠。然而在支付宝和微信接近垄断,并不断推出便捷的国际服务的局面下,“顺手付”的吸引力有待考验。

自有采购团队加境外电商的组合,则有望击中正品的痛点。顺丰海淘的商品路径有两种,一种是从海外仓直发,另一种是依托于保税模式,采购选品在保税区屯货,用户下单时再清关。对于“送快递”的顺丰能否玩转供应链的质疑,顺丰海淘的总负责人任晓煜认为“跨境电商表面上看是新事物,但从供应链角度来讲,线下已有三、四十年,是非常成熟的东西,销售端虽然不一样,但在采购端方面,和传统的线下贸易没有任何区别。”一方面大宗采购,能够有比较便宜的价格,另一方面在物流成本上顺丰能够有效控制,总之任晓煜信心满满。而且拥有强大物流的顺丰海淘,在重量大、复购率高、保质期短、对时效要求较高的商品上很有优势,可以走差异化的路线。

电商+支付+物流的组合使得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顺丰不断深化着跨境电商的布局。但海淘这个电商界新机会,各方都不甘心放过,电商巨头们在自己发展物流,快递界则纷纷跨界电商,还有如海蜜、小红书这样的专业海淘APP,哪一个都不容小觑。在群雄混战的局面下,若能将本行做到极致,顺丰就有机会承包海淘物流,而做好了供应链整合和整体消费体验的顺丰,指不定哪一天,就承包了整个市场呢?这当然是更高的要求和展望,但是下限的下限在于,顺丰是个金字招牌,千万别砸了!

 

图片来源:网络

微软要放弃Windows Phone的流言传了一百遍,但绝对不会成真。

3

前阵子微软宣布重组手机硬件业务,最多裁员7800个岗位,并将诺基亚设备与服务相关的业务资产减记约76亿美元。微软要割舍Windows Phone(WP)的“古老”传言又一次甚嚣尘上。但是,微软绝对不会放弃WP!过去没放弃,将来更不会放弃。毕竟是亲儿子,要想Win氏江山永固,培育好下一代非常重要。

PC的式微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了,IDC第二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市场数据显示,该品类已经成为夕阳产品,出货量同比暴跌了12%。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人们对于个人电脑的依赖在迅速减弱。作为PC端系统的老大,要想不被安卓和iOS截胡,就得自己先把牌给听起来——做好转移的准备(虽然这个准备已经慢人一步了),让消费者即使从PC端转移了也转到自己旗下。

Win10 的目标和最大卖点就在于打造全平台的生态,打通PC、移动设备与智能平台,如果没有WP这一重要环节,哪里称得上是全平台,虽然正在积极地与安卓厂商合作在安卓手机中内置应用,但如果全盘依靠安卓,只会被圈进谷歌的生态系统。所以无论WP现在份额怎么样,都不能放弃。别老嫌弃那3%的市场份额了,3%怎么了,要是没有了那就是0,更何况目标是全平台,还有Xbox,还有Surface,还有PC端的10亿人,他们都是可能被转化的用户。

此外,震撼登场的Hololens黑科技也为微软的生态赢得了不少筹码。HoloLens肩负的使命是在移动、PC以外的地方推广Windows。HoloLens的内涵超越游戏,它首先是针对企业的显影装置,随后才是游戏和消费产品。HoloLens的第一个版本是针对专业领域应用场景的,如设计、教育、医疗保健等。微软希望这一定位不仅会让产品在财务上取得成功,而且被开发者广泛采用,率先改变专业市场。

这些都加起来,胜算就不止3%,微软是要靠它们拉动WP。生态的关键是开发者、开发者、开发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开发者愿意开发通用应用的原因,不是因为WP不到3%的市场份额,而是因为有10亿用户会使用“开始菜单”。只要开始开发,它就能被带到所有地方,可以在HoloLens上,也可以在Xbox上。此举有望吸引开发者重回Windows,解决应用匮乏的难题,此前这一点一直是WP被判死刑的原因。

针对应用的难题,微软还进行了一场豪赌,宣布全面兼容安卓与iOS应用,微软将推出移植工具,让开发者轻松地将安卓和iOS的App移植到Win10中。这场豪赌的一面,是WP短期迅速获取海量应用,但是另一面是没有人再愿意专门为WP开发应用,而移植应用的的体验究竟如何还有待考验。早前IBM和黑莓都有过类似举措以期推广自有的操作系统,却均遭失败。不过从微软Build 2015开发者大会的反响来看,许多开发者都对焕然一新的Win10有几分期待。

微软的技术绝对是强大的,这从Hololens就能看出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逼得急了,它在WP上的动作总有些慌乱,从WP面世之初就是这样,中高低系列不清晰,业界人称改名狂魔,这些都导致消费者对WP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印象。坑队友的事儿也是干了不少,当年作为抢滩登陆先锋的Win7手机居然不让升级到Win8,直接被毫不留情地抛弃,气走了一批初始用户,伤了多少合作厂商的心,命悬一线的诺基亚生生被逼出一口老血。用户的逃离,开发者的放弃形成的恶性循环导致WP的现状比最初糟糕得多。不过在最近的WPC(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CEO纳德拉明确表示不会放弃WP,只是会调整战略,削减数量,集中精力于几部更具竞争力、更加差异化的手机上,更放出话来,就算没有OEM厂家愿意合作,微软凭借一己之力也要造WP!

已经落后太多太多的微软,Win10是它的最后一个机会,成败在此一举,成了就是天下,败了可能就真的只能当个软件服务商了。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业务广泛的大企业总觉得有后路可退,便少了破釜沉舟的雄心吧。但这一次,期待微软all-in。

 

图片来源:网络

音乐节:理想与现实在这里交织,请让音乐再飞一会儿

03

去年,一贯在北京或上海举办的摩登天空音乐节,首次走出国门去到纽约的中央公园。今年,摩登天空的海外音乐节将在 8 月 28日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个巨大船厂开始,赫尔辛基只是海外音乐节的首站,10 月 4 日、10 月 11 日摩登天空还会在纽约和西雅图办两场音乐节。摩登天空的成功是中国音乐节的一个剪影,曾几何时,音乐节还只是老外的专利,如今,去音乐节玩耍已经成了国内年轻人的新潮流。

虽然国内第一场音乐节是Heineken节拍99夏季音乐节,但是人们更乐于把迷笛看做国内音乐节的鼻祖,它最初只是北京迷笛学校的“文艺演出”,2004年第五届迷笛音乐节第一次开在了户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需要花钱入场的音乐节,每人十元的门票,人气高得出奇。2007年,摩登天空唱片公司也举办了它的第一场音乐节,打破了迷笛一家独大的场面,当时全国只有4个音乐节。然后中国就快马加鞭步入了音乐节时代,虾米音乐的音乐节专题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31个音乐节,道略音乐产业研究中心的报告给出的数据说2014年全国各地一共举办了 148 台户外音乐节,可谓是遍地开花。

其中比较知名的音乐节主要有草莓、迷笛、西湖、热波、张北等,商业化最成功的当属草莓音乐节,草莓音乐节是摩登天空唱片公司的几个音乐节品牌之一,自从摩登天空进入音乐节市场后,其音乐节的营业收入已经迅速超过艺人经纪、唱片制作与发行等业务,占到公司总营业额的50%,而“草莓”是音乐节中的佼佼者。2014 年,北京、上海同期举办的一档草莓音乐节,3 天 26 万观众,每天近 9 万人。按照草莓音乐节 3 日通票票价 480 元计算,这一档草莓音乐节的总收入可能超过 4000 万元。

草莓音乐节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与重金属摇滚的迷笛区分开来,定位为年轻、时尚和潮流,品牌定位上的区隔,确实给草莓带来了大把机会,虽然重金属死忠粉们只认迷笛,但是文艺范儿、小清新却是更大的市场。创始人沈黎晖是个敏锐的商人,2010年他剑走偏锋,邀请了颇具争议的曾轶可来到现场演出,果然引起了不少关注;2014年5月,沈黎晖又沿袭了这种运作手法,让张曼玉加盟草莓。她低沉的嗓音与玉女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立刻引爆了公众舆论。此外,相比迷笛只接受如Vans、虎牌啤酒、ZIPPO和哈雷摩托等品牌气质与摇滚精神相符的赞助商,只愿意在音乐节的宣传手册做广告或在音乐节的音响上打logo,草莓对赞助商们要开放得多,它能允许一辆汽车在舞台上,啤酒摊位在舞台边上。

赞助和票房并不是草莓音乐节的全部收入来源。在经营模式上,草莓背靠着摩登天空已经形成了一个音乐节生态系统,贯穿整个产业链。草莓音乐节大部分艺人都是摩登天空的签约艺人,比如曾轶可、宋冬野和新裤子等歌手及乐队,摩登天空拥有他们的音乐版权,除了在音乐节表演,他们还会在现场进行唱片签售等推广活动。除此之外,这个生态系统还有更广泛的覆盖面:比如印制跟草莓音乐节周边T恤,通过电商或者在现场进行销售;又比如让更多的小商小贩在音乐节做生意,满足粉丝们的消费需求;再远一些就是走红的艺人们的演唱会和Live House。

各类音乐节的推波助澜也确实成了整个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对艺人的影响尤甚。音乐节火热的背后其实是唱片业的衰败、互联网对音乐产业的冲击——没有人买唱片了,泰勒斯威夫特的《1989》可能是最后一张白金唱片,艺人们有人气没有收入。而消费者在获得音乐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也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音乐节就是由此催生出的“体验经济”,它成了“境遇惨淡”的艺人们新的机遇,为它们带来收入、背书和人气。

随着音乐节的兴起,国内大部分乐队的身价有了大幅度的上涨,眼下一线乐队的出场费已达到了十几万,一些小乐队的演出费也是万元起价,稍有些名气的乐队根本供不应求,一个乐队参加音乐节的多少,以及在音乐节做压轴表演次数的多少,代表了他们在这个市场上的地位,也直接影响到一个乐队的身价。所以,即便音乐节给新艺人的费用很少,几乎就出个车马费,但艺人仍然愿意参加,一来在简历上加一笔,二来登场混脸熟。

但是遍地开花里还有入不敷出、同质化、急功近利和鱼龙混杂。

迷笛办了第七年才开始营利,摩登天空则是第三年,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估计,当前百来个音乐节里,营利的可能只有10%,他认为现有的音乐节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走政府和相关的行业比如地产等”的,即有政府或民间合作方的投资,投资方从中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等,这种模式下的音乐节制作机构不愁成本收益;另一种是“走市场”的,即完全由音乐节的专业制作机构自己投资,通过票房和商业赞助来收回成本,这种模式的营利难度比较大,另但凡是想自己做音乐节品牌的最终都要走向市场。

办一场音乐节的成本主要包括艺人、场地、安保公安消防急救、广告、灯光舞台音响、住宿接待、宣传推广。艺人是成本中最重头的一块,前文已经提到,音乐节让艺人们的身价倍增,中国的摇滚乐、原创音乐本来是一无所有的状态,但音乐节却让它由一无所有向另一个极端转变。国内部分演出乐队、歌手如今已经到了漫天要价的地步。有些艺人或公司只是看谁给钱多,就参加谁的活动。比较知名的音乐节会很占优势,就算出场费不高大家也愿意去,毕竟在那儿一次经历比出场费值钱,但对于其他小型音乐节来说,缺少行业规范,乐队、歌手高额的演出成本,实在让人鸭梨山大,但要是请不来好的艺人,音乐节就算直接玩完。

虽然音乐节为消费者创造出一种娱乐方式,把很多没有这种直接需求的消费者也吸引过来,但是也架不住这种井喷式的增长啊,早几年有种说法叫“全国的摇滚青年都不够用了”,现在看来“小清新”和“文艺范儿”也快不够用了。发展过快的音乐节市场分散了消费者和赞助商,而且黄牛阴魂不散、奇思妙想的入场方式层出不穷——成都大爱音乐节有十万人左右入场,卖出的票却不到五万张。

不仅消费者不够用,艺人们也不够用。摇滚歌手谢天笑在2014年五一期间就跑了草莓、迷笛、乐谷三个场子。稍有名气的乐队都供不应求,一年参加七、八个音乐节那都不是事儿,有时为了增加期待度才稍微捂一捂。艺人们忙于奔走赚钱,在不同的音乐节重复出现,也导致各种音乐节的同质化和质量下降,这对于音乐节和艺人都不是什么好事。

此外,火爆的音乐节还引来一大批投机客。有些音乐节纯粹是某些景区为了招徕游客而草草拉起的大旗,靠虚假宣传演出阵容忽悠人。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拉了几个草台班子就匆匆上马的音乐节也不在少数。还有一些没有经验的组织者只凭满腔热血而罔顾市场规律和可操作性盲目绘制音乐节乌托邦。总之,虚假宣传、拖欠费用、安保脆弱、秩序失控、演出临时取消等状况屡见不鲜。

质量参差不齐、营利存在问题的音乐节们必定会面临洗牌,在2014年达到一个巅峰之后,音乐节正在收缩,2014 年恒大星光音乐节巡演了 26 场,数量占全国户外音乐节的 18% 。但今年恒大星光音乐节尚未发布任何演出信息;热波音乐节主办方热波传媒正在整体转型,没有启动音乐节筹备工作。另一方面,京沪两“重镇”户外音乐节的数量锐减,2015 年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对于户外音乐节的场地审批、安保措施等要求都变得更为严格。而洗牌之后存活下来的比较成熟的音乐节或许会有机会成为中国的伍迪斯托克、格拉斯顿伯里。

音乐节的初心必定是理想,但现实不只是理想那么简单,希望各路音乐节走出各有特色的道路,在理想与生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形成完整的生态,让音乐走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图片来源:网络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Apple Watch也遇到了这个大问题。

3

Apple Watch自面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开始卖得挺好的,市场研究公司Slice Intelligence发布的报告显示,Apple Watch 在发售首日就收到了近100万个的预订订单,一天的预订量就超过了LG、三星和摩托罗拉等OEM厂商去年全年的智能手表销量总和。调研公司Canalys今年2月曾发布报告称,2014年全年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的销量只有72万只。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毕竟苹果,果粉威武!但是在死忠粉们贡献了美好数据之后,Apple Watch也有些后继无力,在美国的销量从首周150万块下降到目前的每天不到两万块,华尔街分析师估计到现在为止(3个月左右)Apple Watch总销量在400万块左右,同期的iPhone销量可是千万级别的。

可见情怀之后的消费者还是现实的。除了备受诟病的续航难题,消费者纠结的还有一个问题是Apple Watch上的应用。

Apple Watch上的应用不少,发布之初就有3000个(2008年App Store刚开的时候不过区区500个应用),但是美国20个最受欢迎的免费应用中却只有5个“进驻”Apple Watch。没错,Apple Watch 也遇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难题——那些最能吸引人们买Apple Watch的应用们却在等待足够的用户购买Apple Watch、了解他们的使用习惯,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进行这项投入。

苹果一直在试图“讨好”Facebook,希望这个社交网络巨头能够为这个小配件上做个APP,然而Facebook不为所动,Facebook的产品总监Adam Mosseri表示:“我们已经研究过Apple Watch了啊!然而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啊!用户体验很重要啊!我们有消息有照片有视频啊!在那么小的屏幕上咋整啊!你为啥不干脆掏出手机看看那!”所以目前为止Facebook还处在反复试验的阶段迟迟没有更进一步的动作,大多数APP的纠结都在于“这么小的屏幕”,这是跟手机完全不一样的体验。Snapchat的首席执行官直言他不认为Apple Watch有什么吸引力,他更愿意把心思花在改善Snapchat在其他平台的体验上,“明明可以在手机上看大图的,为什么非要盯着那么小的屏幕呢?”

如此看来Apple Watch前途堪忧?那也不是,在智能手表这样一个尚未成熟的行业里,Apple Watch的成绩已经是可圈可点了,至少完胜了安卓派。虽然有不看好的声音,但是还是有很多APP热情满满。不少APP都有“你在苹果的所有设备上,那你怎么能不在Watch上”的使命感:Weather Channel就相信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看天气的需求;一些APP期待Apple Watch让交互变得更加亲密和实时;还有一些APP则探索更加实用的使用场景,比如Camera Plus把Apple Watch做成一个配对iPhone相机的远程控制器。对于Geek们来说,这毕竟是Apple Watch啊,做了可能会失败,但要是不做,鬼知道苹果什么时候再出下一个新设备。

而且,就算没有那些大牌应用,大部分表主也还是用得挺开心的,Creative Strategies的分析师Ben Bajarin称,他们接触了1000位Apple Watch的用户,大家的满意度都很高,没有人停止使用。这也不奇怪,手表和手机当然是不一样的东西,没有必要让手表全盘担负手机的功能,没有人想在手表上看视频,那就不必有视频了;没有人会拿着手表刷淘宝,那也不必强求。Snapchat的拒绝理直气壮,Weather Channel的迎合也有迹可循,有朝一日若Facebook上了Apple Watch也必定不是最初的模样,就像有些应用适合PC,有些应用适合手机,自然有适合手腕的应用。想上手腕一试的应用们也正好可以学学什么叫极简主义,它们应该发挥穿戴设备的特长,在两英寸的天地间做到小而美,定位、提示消息、记录心跳、看看实时天气和新闻,这样就不错嘛(就是有点贵)。跟数量比起来,更重要的是体验吧。

莫欺少年穷, iPhone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那不是手机,但在此之后不像iPhone的才不是手机。在今天,同样有人嫌弃Apple Watch不是手表,但也说不准未来啥时候,不像Apple Watch的就不是手表了呢。

 

图片来源:网络